首页    新闻    区县    建言    专题    原创    评论   理论   国内   国际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029-63907150 029-85356217

秦创原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全面超额完成

来源:西安日报 时间:2024-04-25 14:55 阅读量: 字号:

  4月24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情况。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省以“三项改革”为点火器,持续放大秦创原建设效能,取得阶段性明显成效: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超额完成,全省科创生态更加优化,科创体系更加完善,科创效能更加凸显,创新资源优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优势的步伐不断加快。

  科技成果加速转移转化

  着眼破解“不敢转”“不愿转”“缺钱转”,力促“转得更快、转得更好、转得更多、转得更安全”。

  政策护航更加有力。推广实施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职称评定、横向课题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跟进推出“先使用后付费”“先投后股”“技术托管”“以演代评”等“十条措施”,全面激活了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转化通道更加顺畅。发挥“小路演大平台”作用,建立线上线下常态化路演对接机制,举办各类路演活动416场,推介发布项目5839项,累计融资超过40亿元。截至目前,“三项改革”已在全省145家高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推广实施,8.5万项职务科技成果实现单列管理,1.8万项成果成功转移转化,科研人员领办创办科技型企业1232家,563名科研人员凭借成果转化贡献晋升了职称。2021年至2023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35.82%,2023年达到4120.99亿元,是2020年的2.34倍;就地转化的技术合同项数和成交额占比,分别比2022年提高了11.1和4.5个百分点。

  科技型企业实现量质双升

  以“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个工程为牵引,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规上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上市企业。孵化培育体系不断完善。布局64个集转化-孵化-产业化于一体的综合性“三器”平台,建成省级以上孵化载体489个、其中国家级145个,各类载体在孵企业团队近2万家。西北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因创新创业成效明显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

  企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企业自建或与高校院所共建的研发平台超过1000个,省级重点研发计划中企业牵头项目资金占比超过70%。2021年至2023年,省属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了2.57倍,投入强度增长了1.9倍。

  科技型企业群体日益壮大。2023年,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分别达到23940家、16754家、2426家和1408家,分别是2020年的2.96倍、2.66倍、2.05倍和2.43倍;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占非能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6%;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到24家、居西部首位;科创板上市(过会)企业达到15家,居西部第2位。

  持续深化“两链”融合

  创新平台布局加快优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新型算力基础设施、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相继落地,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总数居全国第6位,布局建设5个陕西实验室,组建77个省级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共性技术供给能力不断提升。

  关键技术攻关加紧突破。编制创新链产业链对接耦合图谱,建立先进技术成果和重大技术需求“两张清单”,部署实施68个“两链”融合重点专项和182个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项目,攻克关键核心技术363项,解决“卡脖子”难题54项,填补国内空白22项。2023年,全省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0万件,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9.96件、居全国第7位。

  创新驱动效能加速提升。新获批3个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4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和1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省级以上高新区达到36家,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达到近30%。现代煤化工、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优势产业持续巩固提升,光子、氢能、增材制造等新兴、未来产业形成先发优势。光子产业聚集企业320余家,产值突破300亿元。氢能储能产业初步形成制、储、运、用产业闭环。陕汽“天行健”重卡车联网在线数据规模超过100万辆、国内行业排名第一。

  科创生态持续优化提升

  围绕建平台、促转化、引人才、育企业、聚产业、强服务等方面推出160余项配套政策,形成了上下贯通、整体协同的政策体系。2021年至2023年,全省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速达到10.3%,2023年全省财政科技投入达到2020年的2.38倍。

  科创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搭建“一中心一平台一公司”服务网络,建设科技、人才、资本“三个大市场”,设立秦创原路演中心、人才服务中心、金融服务工作站、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等平台,推进科创服务进高校、进企业、进园区,实现了从“创新主体找资源”到“为创新主体送服务”的转变。

  创新人才加速集聚。实施“三秦英才”引进计划和特殊支持计划,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1035名、创新团队145个,秦创原“三支队伍”总量达到4742个。“校招共用”引才用才模式入选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最佳案例。科技金融效能持续增强。推出秦创贷、陕科贷等70余款科技信贷产品,落地全国首单技术产权(技术交易)资产证券化项目,成立西北地区首只人才投资基金。截至2023年底,私募基金达到1197只,总规模超过1200亿元。

   秦创原建设

  突出强调四大关键词

  过去三年,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下一个三年如何发展?4月24日,在省政府新闻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省科技厅副厅长王军表示,省委、省政府已正式印发《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下简称《新三年行动计划》),突出新质、改革、协同、生态。

远眺秦创原集成电路创新中心。(资料图片)

  突出强调“新质”。《新三年行动计划》结合陕西实际,提出了打造秦创原产业创新聚集区、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打造新质生产力培育示范窗口等具体举措,着力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努力使建设秦创原的过程成为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的过程、成为高质量发展动能蓄积的过程、成为现代化建设蝶变升级的过程。

  突出强调“改革”。《新三年行动计划》聚焦建设先导性的战略平台、融合性的实体平台、系统性的服务平台、试验性的示范平台、开放性的共享平台等“五个平台”的目标,提出了全面深化“三项改革”拓面扩量提质增效行动、推广“实验室+产业化公司”模式、全面推进专利开放许可、“一区一策”打造秦创原产业创新聚集区、健全重大创新平台开放共享和“沿途下蛋”机制、支持西咸新区先行先试、支持西部科技创新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等一系列改革举措。

  突出强调“协同”。《新三年行动计划》在成果转化方面,提出畅通成果转化链条、打造创新创业生态培育中心和“三器”融合样板等举措,建立集转化孵化产业化于一体的成果转化体系;在区域发展方面,提出拓展“飞地创新、离岸孵化、回迁发展”、鼓励总窗口和各市(区)共建协同创新平台等举措,深化“一总多区”协同创新;在生态环境方面,强调增强人才支撑引领作用、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等举措,构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

  突出强调“生态”。《新三年行动计划》着眼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培育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提出提升“一中心一平台一公司”服务效能、大力实施“三秦英才”引进计划和特殊支持计划、优化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引导知名创投机构来陕发展等举措,将有利于吸引集聚各类创新要素,营造开放包容、多元共生的创新生态,营造紧密协作、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营造公平公正、充满活力的发展生态,让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潜力充分释放、动力不断积聚。

  到2026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

  突破6000亿元

  每年靶向部署100项重大技术攻关项目

  4月24日,省政府新闻办举办新闻发布会,省科技厅副厅长王军介绍了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今后三年的工作思路、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到2026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6000亿元。

  全面深化“三项改革”。实施“三项改革”拓面扩量提质增效行动,推广“一院一所一校一港一企”模式。完善常态化线上线下路演机制,线上推介项目不少于1万个,线下每年举办路演200场次、推介1000个项目。布局建设一批省级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和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推动技术交易合同总量提升和结构优化。到2026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6000亿元。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培育建设30个左右高能级孵化载体,高标准建设20个省级大学科技园。大力推广“实验室+产业化公司”模式,集群式孵化科创企业。深入推进“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个工程,培育更多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发展潜力大的科技型企业。到2026年,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突破3.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2.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6万亿元。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动态更新创新链产业链对接耦合图谱,每年靶向部署100项重大技术攻关项目,解决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聚焦全省35个工业领域重点产业方向,扎实推进重点产业链群“百亿提升、千亿跨越、万亿壮大”,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新增5条千亿级重点产业链。

  深化“一总多区”协同创新,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支持西咸新区先行先试,建设新质生产力培育示范窗口。支持西部科技创新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探索校地企、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模式。支持各市(区)打造秦创原先行区、示范区,拓展“飞地创新、离岸孵化、回迁发展”模式。

  优化科创生态环境,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持续提升“一中心一平台一公司”服务效能,完善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服务体系,扩充秦创原网络平台数据信息,支持秦创原发展公司探索“产业+科创+资本+园区”运营机制。培养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构筑全省人才发展“雁阵”格局。

  三年重点培育20个左右

  秦创原产业创新聚集区

  聚集区内各类主体营业收入总规模

  力争突破“万亿级”大关

  培育建设秦创原产业创新聚集区是下一步秦创原建设的一项重点任务,4月24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为加快推动秦创原建设由势转能、提质升级,不断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我省计划经过三年时间培育建设20个左右秦创原产业创新聚集区,强化溢出、辐射、带动效应,支撑构建具有陕西特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取得新突破。

  在产业定位上,着眼推进未来产业抢滩布局、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和特色产业迭代升级。未来产业重点围绕元宇宙、量子信息、空天动力、第六代移动通信、合成生物、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等加快布局;新兴产业重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航空航天等加快提升;特色产业将结合各地自然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重点支持中医药、富硒、旱区农业等产业发展壮大。

  在空间布局上,以特色化、集约化、链群化为导向,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突出重点产业和项目、人才、平台向特定空间聚集的基本定位,因地因区施策,构建产业发展图谱,打造“一地一集群、一业一品牌”格局,努力形成集中度较高的产业布局和高水平创新型产业集群,实现差异化定位和协同化发展。

  在创新支撑上,引导省内外知名高校院所、企业研发基地、重大创新平台等在聚集区多形态汇集“链接”,加强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中试基地等共建,创新联合体、新型研发机构及检验检测、共性平台等创建,构建从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到成果转化孵化的融合机制。探索“平台+人才+项目”等模式,加快引育国内外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鼓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联合高校院所专家人才组建“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加大股权投资、科技信贷等支持力度。

  在推进机制上,坚持多级协同共建,建立政府引导的产业链(群)联络机制、服务机制和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地方牵引、园区主体、市场主导作用,推动形成“政产学研金介云”协同推进模式。建立项目“绿色通道”,根据聚集区培育建设进展情况,对每个聚集区通过平台、项目、人才等方式每年给予5000万元经费支持,重大平台、项目“一事一议”。

  据悉,目前光子、新材料、氢能等产业创新聚集区已经启动建设。电子显示、智能网联、新一代信息技术、增材制造等聚集区正在谋划推进中。通过努力,打造一批产业特色明确、创新优势突出、链群效应显现、辐射带动有力,以产业创新聚集区为核心支撑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力争到2026年,聚集区内各类主体营业收入总规模突破“万亿级”大关。

  多措并举推进“三项改革”拓面扩量提质增效

  年内力争试点单位超过200家

  4月24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近年来,我省通过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推动了一大批科技成果成功转化,下一步我省在推进“三项改革”拓面扩量提质增效方面,将多措并举不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在提质拓面方面,将加快推动“三项改革”向医疗卫生机构、国防科研机构、国有企业等延伸,争取国家相关部委支持中央在陕单位适用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政策。同时面向省直部门、高校院所及医疗卫生机构、成果转化企业、中介服务机构等开展深入调研,进一步梳理改革推动过程中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加紧制定出台新版“三项改革”政策。筹备召开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推进大会,以深化“三项改革”试点牵引科技体制改革。2024年力争试点单位超过200家。

  在实践路径方面,将从“需求端”“供给端”两端发力,在秦创原产业创新聚集区分领域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和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尽快、及时、高效地应用到具体项目和产业链上。鼓励高校院所通过“揭榜挂帅”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在体制机制方面,探索职务科技成果“全部赋权”、建立职务科技成果限时转化机制、搭建职务科技成果转化“一站式”平台等创新举措。建强综合性科技经纪人队伍,引培一批“懂科技、知政策、会管理、通市场、擅转化”的复合型人才,为技术和市场“牵线搭桥”。

  在协同推进方面,进一步加强科技、教育、财政、审计、人社等部门之间的联动,形成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的合力。发挥协同创新基地、“飞地”孵化器等作用,优化“西安研发、地市转化”模式,促进更多“三项改革”成果赋能地市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创新发展。

编辑:马腾



9007000000000000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s://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更多意见请登录 网民建言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61120170005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5078号  陕ICP备09025004号  陕新网审字[2002]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61011302000101

Copyright 2000-2024 by www.xiancity.cn all rights reserved

签发马腾,修改马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