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区县    建言    专题    原创    评论   理论   国内   国际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029-63907150 029-85356217

张应龙:走出科学治沙的新路

来源:群众新闻 时间:2023-01-12 16:14 阅读量:8124 字号:

  1月10日,在神木市锦界镇沟掌村毛乌素治沙造林基地,樟子松林地依然一片翠绿。

  “目前我在准备三北防护林研究新项目,继续进行长柄扁桃太空育种、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回填利用工作,当然还有我造林的‘老本行’……”细数最近正在忙碌的工作,张应龙干劲十足,今年60岁的他仍一心扑在治沙造林上,“一年四季离不开基地”。

  “全国劳动模范”“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个人”“全国防沙治沙标兵”……即使荣誉等身,在张应龙心里,他仍是一个“种树的人”。

  2003年,源于一个为贫困村沟掌村绿化造林的承诺,张应龙毅然返乡,开始了漫长的坚守。

  张应龙在实验室里查看长柄扁桃组培情况。受访者供图

  治沙初期,环境异常艰苦。没有路、没有电,驻地被风沙掩埋,辛苦栽种的林木尽毁。最艰难的一次,秋季的暴雨让基地变成孤岛,张应龙被连续困在基地40多天。但陕北人骨子里的倔强不容他放弃——“我已经选择了这条路,必须坚持下来。”

  从“防沙治沙”到“护沙用沙”,张应龙刻苦钻研,走出了一条有别于前人的“科学可持续治沙”的时代新路。

  为了探索科学治沙的方法,张应龙四处走访高校、科研院所,不断探讨、学习,刻苦钻研地理学、气候学、植物学等各类学科,把自己变成了沙漠中的“杂学家”。他还担任了神木市生态保护建设协会会长,协会合作引进土壤环境等领域专家学者200余人,建成中科院西安分院毛乌素生态试验站。“治沙一定要广泛团结社会各界的力量。”张应龙说。

  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张应龙创新治沙理念,提出毛乌素沙地治理3个阶段——防沙治沙、护沙用沙、生态循环利用,创新了混交造林模式、生态经济林模式、林业秸秆与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为沙地治理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邵明安评价:“张应龙最大的特点就是讲科学。”

  如今,张应龙承包的42.8万亩荒沙地,林草覆盖度从3%提高到65%,他探索的栽培技术能保证苗木成活率达到85%以上,毛乌素治沙造林基地被评为“中国七大最美沙漠”。

  “种树就是‘种’生命,‘种’出美好生活。”多年来,张应龙心中牵挂的不仅有沙地绿化,还有乡亲们的幸福生活。

  为了与当地群众分享林业治沙成果,他成立了林业生产合作社,引进树莓、酿酒葡萄、食用菌种植和绵羊生态养殖等产业,组织群众开展造林务工、林业育苗、林果采摘经营活动,以治沙造林撬动毛乌素沙地的生态经济,带领村民们“沙里淘金”。

  跟随张应龙学习工作多年的王占林,也从沟掌村村民成长为能识各类草木的基地林场场长。“应龙带领大家治沙造林,现在沟掌村每户年均收入10万元,日子越来越好。”王占林说。

  “其实不是我改变了沙漠,而是沙漠教育了我。”张应龙时常感慨,只有怀着敬畏自然之心,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去治沙,才能染绿沙海,让林地生金,“作为一个生态保护建设工作者,我希望能为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作出更多贡献,守护好祖国的蓝天、碧水、净土。治沙工作永远在路上。”(记者张乐佳)

编辑:王嘉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s://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更多意见请登录 网民建言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61120170005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5078号  陕ICP备09025004号  陕新网审字[2002]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61011302000101

Copyright 2000-2023 by www.xiancity.cn all rights reserved

签发王嘉,修改王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