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问政   建言   专题   原创   评论   理论   国内   国际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029-63907150 029-85356217

德耀中华 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事迹(诚实守信)

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2021-07-16 10:16 阅读量: 字号:

  

  316 杜海宽

  

  317 李爱云

  

  318 李耀梅

  

  319 杨 明

  

  320 杨 波

  

  321 杨爱公

  

  322 余 静

  

  323 谷凤杰

  

  324 沙勒克江·依明

  

  325 张发祥

  

  326 张莉华

  

  327 陆旭东

  

  328 陆秀缎

  316 杜海宽

  杜海宽,男,汉族,1963年2月生,中共党员,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包头西机务段包头运用车间电力机车司机。

  “当一名优秀的火车司机”,这是杜海宽走上岗位第一天就立下的誓言。他36年如一日坚守一线,创造连续36年零违章、零违纪、零责任机破、零责任晚点、零旅客投诉的“五零”纪录,还带出一支业务强、水平高的队伍。

  1985年,杜海宽毕业分配到包头西机务段后,坚决放弃坐办公室的机会,来到一线,从蒸汽机车司炉干起。凭着肯钻研、不服输的劲头,他3年内实现从司炉、副司机到司机的三连跳,也实实在在品尝到奋斗带来的甜头。

  随着牵引机型的不断升级换代,他总是学在先、冲在前,总结出内燃机车“风源故障20秒快速处理法”、电力机车“察、检、验”三字故障处理法等,成为大家公认的“技术大拿”。

  “火车开得好不好,我们自己知道,旅客更知道,开车要想着坐车人,让旅客坐得稳、坐得踏实是火车司机的天职”,这是杜海宽挂在嘴边、记在心上的承诺。2010年,他开始承担包头至榆林间旅客列车的牵引任务。这段303公里的线路上隧道多、坡道多,他结合线路纵断面和新机型特点反复试验,在操作台立积木测平稳度,总结出“三固定、两测速、一对标”的平稳操纵法,确保行车平稳、安全。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更是自我加压、担当奉献,主动申请执行非常预备11次,发现、消除安全隐患9起。多年来,杜海宽带出了50多名业务强、水平高的火车司机,其中10多人还走上不同的管理岗位。

  杜海宽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内蒙古自治区道德模范、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317 李爱云

  李爱云,女,汉族,1948年6月生,中共党员,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退休职工。

  李爱云是新四军刘老庄连指导员李云鹏烈士的妹妹。她立誓守护82位烈士哥哥一辈子,毅然插队落户异乡;她52年信念如磐、无怨无悔,多次放弃特招参军、推荐入学、回乡工作的机会,坚守红色土地;她45年讲述英烈故事,开展义务宣讲2000余场,覆盖受众16.8万人次。一句承诺,一生坚守,弘扬红色文化、赓续精神血脉。

  立下承诺,守护烈士哥哥们一辈子。1943年3月18日,新四军第3师第7旅第19团第4连在刘老庄与日寇浴血奋战,指导员李云鹏和战友共82位勇士壮烈牺牲。李爱云从小对未曾谋面的英雄大哥无比敬仰。1967年3月18日,李爱云随父母第一次从家乡徐州沛县来到哥哥的牺牲地刘老庄,成千上万的淮阴父老乡亲手捧白花祭扫82位烈士的场景深深震撼了她。“大哥和他的战友们安息在这里,我以后就在这里陪他们一辈子。”李爱云下定了决心。

  执着坚守,用半个多世纪来陪伴。1969年7月,21岁的李爱云独自办理户口转迁手续,插队落户到刘老庄大队,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这片土地。组织上关心她,特招去参军,她没有去;推荐她去大学读书,她放弃了;安排回家乡工作,她依然推辞……有人曾问她是否后悔当初的选择,她说:“我这样做,是一份承诺和责任;我这样做,人生更有意义和价值,我作为烈士的妹妹才算合格。”

  传承弘扬,义务宣讲英烈精神。从1976年5月起,李爱云就坚持向中小学生、解放军和干部群众义务宣讲82位烈士的英雄事迹。45年来,李爱云累计开展义务宣讲2000余场,先后被20多家单位聘为校外辅导员,连续10年为高一新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连续18年为入伍新兵作国防教育报告。今年适逢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73岁的李爱云更加忙碌,每天红色宣讲活动排得满满的。“烈士妹妹讲党史”成为当地党史学习教育的特色。为了接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烈士精神血脉,李爱云从女儿6岁起,每年都带着她到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祭扫;外孙女还没记事,就被抱来看望82位英雄舅爷爷。李爱云常说:“以后我讲不动了,我的女儿、孙女还要接着讲。”

  李爱云荣获江苏省道德模范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318 李耀梅

  李耀梅,女,回族,1964年2月生,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大河乡龙源村村民。

  李耀梅诚信待人、诚信立业,靠扎扫帚还清30万元“情义债”。她的人生经历,体现了“诚信之美,贵于千金”的人格魅力。

  2008年,李耀梅离异后与女儿相依为命。长期以来,由于身体不好,主要靠在山中拔芨芨草扎成扫帚,到集市售卖维持生计。2013年,她胃部肿瘤复发再次住院,女儿四处借钱为妈妈治病。最后向常年订购扫帚的客户借了9万元。就在娘俩省吃俭用辛苦还债的时候,厄运再次降临。2015年10月,送女儿上学返回途中,李耀梅遭遇交通事故,右腿粉碎性骨折,头部、颈部等多处受伤,这次又从5名客户手中借了16万元。经抢救,李耀梅又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但落下终生残疾。加上亲友处的借款,她两次住院背负了30万元的债务。

  没人催李耀梅还钱,可出院后两个月,她就开始下地干活。从此以后,李耀梅开始早上5点起床、夜里12点睡觉的忙碌生活。每天扎扫帚、喂羊养鸡还债是她生活的全部。李耀梅对制作的扫帚高标准、严要求,从不给顾客发次品。她就一个念头:“他们借给我这么多钱,别说利息,连欠条都没要,人家对咱好,咱要讲诚信,咱不能坑好人。”

  2017年,李耀梅女儿考上大学,为了让女儿顺利完成学业和早日还清债务,她想扩大扎扫帚的规模。在驻村扶贫工作组帮助下,她贷款5万元购买机器,租邻居闲置的房屋,还请来5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始大规模扎扫帚,产量从每月不到1000把提升到2000余把。

  2019年3月,李耀梅终于还清了最后一笔债务。同年4月,她又结清5万元贷款。村里人都说:“这女人攒劲得很,她的经历放别人身上,早就被压垮了,但她像是在和命运叫板一样,命运把她摔得多惨她都会爬起来。”还清债务后,她主动找驻村扶贫工作组要求脱贫摘帽:“自己的生活好多了,不能再给政府添麻烦。”

  李耀梅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荣登“中国好人榜”。

  319 杨 明

  杨明,男,汉族,1984年7月生,中共党员,贵州毕节黔西市锦绣学校教师。

  杨明扎根贵州黔西山区,足迹遍布黔西多所学校。他坚持走访山区留守儿童,帮助困难家庭,资助贫困学子,联系公益组织、企业助推乡村学校建设和发展,始终守护着黔西山区孩子们的求学梦。12年的坚守,杨明和山里的孩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孩子们亲切称他为“杨爸爸”。

  为了山区的孩子,他毅然选择坚守。2009年,25岁的杭州小伙子杨明放弃月入过万的工作,来到贵州省黔西山区支教。那里条件非常艰苦,没有通村公路,出行只能靠走或摩托车带;没有教师宿舍,住的是杂货间,窗户是纸糊的,冬天特别冷;那年恰逢西南地区旱情,吃水不便,得走很远的路用扁担挑水喝。一年支教结束,杨明毅然决定继续留下。在曾经位于深度贫困镇的景山小学,他一人承担多个年级的教学任务,不顾山高路远,坚持逐户家访,足迹遍布30余个行政村。

  为了山区的孩子,他再次选择留下。2018年3月,观音洞镇新合、熊洞两个曾经的深度贫困村新开了幼儿园,杨明又一次主动请缨,每天往返近30公里,一师一园守护村里10余名学龄前儿童。杨明曾考上公费研究生,可为了大山深处的孩子,他再次选择留下。

  支教至今,杨明积极助推教育均衡发展,在他的奔波牵线下,促成杭州市萧山区高桥小学与黔西市观音洞镇沙井小学的校际结对。杨明一直积极参与脱贫攻坚战,致力于控辍保学、教育脱贫。他特别关爱留守儿童、贫困学生,在观音洞镇两个曾经的深度贫困村支教时,他积极开展特殊家庭走访,成了一些特殊家庭孩子的“代理爸爸”。

  杨明荣获贵州省道德模范称号。

  320 杨 波

  杨波,男,苗族,1982年1月生,中共党员,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海嘎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2010年,28岁的杨波主动报名到“贵州最高村”——海嘎村担任第一书记。他承诺,“海嘎一天不脱贫,我就一天不下山”。11年间,他先后4次驻村,带领村民兴产业、搞旅游、办合作社,村里人均纯收入达到当初的6倍多,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过去,海嘎村的村民一度住茅草屋、吃望天水。杨波从相关部门争取到项目资金5万元,帮助村里修了30余口水窖,从海拔1700米的大湾水厂提水上山至海拔2500米的海嘎村,解决了村里的吃水问题。

  为进一步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他通过四处协调争取,帮村里安装了260多盏太阳能路灯,完成了310多户村民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的“四在农家”改造,全部建成通组路、串户路,还解决了手机移动信号的覆盖问题……

  初战告捷,让杨波更有信心,更有动力。当2013年下派第二批驻村干部时,他又主动申请继续驻村。“来的时候说的誓言还没实现,我绝不能走!”他继续带领村民建设基础设施,发展壮大产业,海嘎村逐步形成了“人人有股份,户户有产业”的格局。

  2014年12月,杨波的父亲离世,正在驻村的他没有赶上见父亲最后一面,这成为他心中永远的遗憾。听闻消息,海嘎村20多位村民代表奔波近200公里,自发赶来陪杨波送父亲最后一程。

  面对情深义重的乡亲,想到海嘎特色民族村落建设、精准脱贫等项目还没有最后完成,杨波处理完父亲的后事,又回到海嘎村,这是他第三次驻村。2017年4月,杨波第四次驻村。根扎得深才能长出参天大树。如今,虽然海嘎村已经摆脱贫困,但杨波依然工作在村,吃住在村,他说,驻村没有完成时,为人民服务永远在路上。

  杨波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被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321 杨爱公

  杨爱公,男,汉族,1929年5月生,中共党员,河北省邯郸市涉县辽城乡石门村村民。

  杨爱公怀着一片赤诚之心,22岁开始上山为左权将军守墓,并坚持为前来瞻仰将军的人们讲述英雄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杨爱公义务守墓至今整整70年,他用一生坚守书写了初心不改、信念如磐的美德华章。

  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实行“铁壁合围”大“扫荡”。时任八路军副参谋长的左权将军为掩护八路军总部等机关突围转移时壮烈牺牲。当年10月,左权将军的灵柩安葬在涉县石门村太行山麓的莲花山。左权将军安葬那天,杨爱公也在现场。他当时虽只有13岁,但由于自己的父亲和爷爷先后被日本侵略者杀害,当亲眼看到为抗击日本侵略者而牺牲的左权将军埋葬于此,他幼小的心灵激荡不已。

  1950年10月,左权将军的遗骨移至邯郸晋冀鲁豫烈士陵园。虽然忠骨已去,但英灵犹在,莲花山下的烈士公墓依旧保留,每年清明节人们都会自发到这里祭奠缅怀左权将军。杨爱公主动请缨成为守墓人。他经常到墓区清扫垃圾,修剪杂草,一边务农,一边守墓,一守就是70年。

  近年来,随着杨爱公年龄逐渐增加,对左权将军墓区的管护有些力不从心,他就让儿子来帮忙。后来,儿子因车祸身亡,儿媳又接过了守护将军墓的接力棒。

  杨爱公不仅是义务守墓人,更是义务讲解员。他带领儿媳每年进行义务讲解260余场。多年来,来此缅怀英雄、接受红色教育的人员已突破10万人次,英雄浩气正在世代传扬。

  杨爱公荣登“中国好人榜”。

  322 余 静

  余静,女,汉族,1983年12月生,中共党员,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大湾村党总支第一书记。

  余静信守“只要大湾村一户不脱贫,我坚决不撤岗”的承诺,始终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6年来,她带领村民搞养殖、建茶厂、发展旅游,实现全村贫困户如期脱贫。余静用苦干实干践行了对党和人民的承诺。

  2015年7月,金寨县开展驻村扶贫工作,余静所在单位需选派一名工作人员到定点帮扶的大湾村驻村工作。面对组织召唤,余静主动请缨报名参加。从此,她离开熟悉的工作和安逸的小家,来到了大山深处的一个小村庄。2018年2月驻村扶贫届满时,她向组织申请留任,继续战斗在脱贫攻坚一线。

  余静践行承诺,与群众干在一起、苦在一起。她无数次行走在田间地头,访贫问暖、问计施策。她争取项目资金铺成水泥路47公里,修建桥梁5座,实现道路硬化全覆盖,自来水覆盖率100%。新建扩建茶园4000亩,户均年增收6000元。保护红色遗址,申报4A景区,建设精品民宿群、农家乐,仅2020年就实现旅游经济效益3000余万元。在余静的带领下,村集体经济从0元发展到143万元,村民人均收入逾1.4万元,贫困户全部如期脱贫。2021年,大湾村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余静一心扑在脱贫攻坚上,自己的小家照顾不上,在驻村扶贫的日子里,唯有用手机才能与孩子短暂“相聚”。虽然亏欠了这个小家,但在余静心中,能帮大湾村村民如期脱贫致富,一切都是值得的。现在,她依然觉得身上的担子很重,因为乡村振兴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余静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诚信之星”、安徽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323 谷凤杰

  谷凤杰,女,汉族,1966年4月生,中共党员,吉林省敦化市大石头镇三道河子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

  11年来,谷凤杰接过丈夫的“接力棒”,使曾经远近闻名的“贫穷村”一跃变成先进村、富裕村、文明村。她用实际行动兑现对村民的庄严承诺,展现了基层党员干部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

  她郑重许下承诺,带领村民致富。谷凤杰的丈夫原是三道河子村的党支部书记,2010年突发心脏病,倒在工作岗位上。没了主心骨的村民们,恳请她带着大家一起干。谷凤杰化悲痛为力量,决心接过丈夫的“接力棒”,当好一名村干部。从那天起,“尽快让村民过上好日子”的信念扎根心中,成为谷凤杰对村民们许下的庄严承诺。三道河子村耕地多为涝洼土质,十种九不收。经过认真考察,谷凤杰决定改变单一农业生产模式,发展多种产业。在她的带领下,村里先后创办大豆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富民蛋业专业合作社等,从黄牛养殖到人参种植,从创建巧姐创业示范村到养殖湖羊,三道河子村的产业一步步发展起来。2020年,该村人均收入达到3.5万元,富裕村、先进村的名号越来越响亮。

  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村民心灵。村民腰包鼓了,精神生活也要跟上,才能真正成为新时代的新型农民。谷凤杰结合村里实际,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乡村基层治理中,从“孝”抓起,依托道德力量,培育文明村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让村民传承孝道,铭记党恩,感恩父母,感恩社会。

  她把村民当亲人,赢得信任和依赖。谷凤杰心里总是装着村民的事,为了村集体和群众的利益,尽心竭力地多做实事、多办好事。谁家出现矛盾纠纷,她总会第一时间登门解“心结”;谁家遇到困难,她一定赶到现场排忧解难;谁家有什么难解事,第一个想到的是让她拿个主意。多年来,村里举行换届选举,谷凤杰都以高票连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职务。

  谷凤杰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吉林省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324 沙勒克江·依明

  沙勒克江·依明,男,维吾尔族,1946年5月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塔城市新城街道哈尔墩社区居民。

  沙勒克江·依明始终坚守为党和国家、为社会多做些好事的诺言,用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多年来,每逢重大节日和周一,他都会在自家小院举行升国旗仪式,对群众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让各民族兄弟姐妹像一家人一样团结在一起。

  “我从小就与红色记忆结下了不解之缘。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来到塔城市,我的父母把家里的4间房子腾出来让解放军住,这一住就住了8年,我们和解放军相处得如同一家人。”儿时的红色记忆,让沙勒克江·依明坚定热爱祖国、奉献社会,全心全意维护民族团结的信念。

  2009年7月,沙勒克江·依明决定在自家小院立起旗杆升国旗。在全家人的支持帮助下,同年10月1日,国旗开始飘扬在小院上空。越来越多的亲戚朋友、邻居都自发到他家参加升国旗仪式。大家聚在一起,听着嘹亮的国歌,注目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感到身为中国人无比自豪。

  沙勒克江·依明在国旗下,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宣讲。他用质朴的语言、身边的典型事例及自己的切身感悟,讲述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故事。如今,他家的小院已成为塔城市民族团结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除了当地干部群众外,还有许多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已达23万人次。每位到访者,他都会赠送一面小国旗,至今已发放9万余面。

  沙勒克江·依明通过升国旗来表达爱党爱国之情,他还打算将升国旗的重任传承给他的孩子,通过代代相传,让爱党爱国、团结友爱的良好家风传承下去。

  沙勒克江·依明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等称号,其家庭被评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明家庭。

  325 张发祥

  张发祥,男,汉族,1944年1月生,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饶河农场退休职工。

  张发祥用实际行动践行誓言,为老战友扫墓近半个世纪。如今77岁的他,还将这个承诺“接力棒”传递给自己的儿子。一生执着、履约践诺,他是人们心目中的“北大荒战士”。

  张发祥19岁参军,所在团的副参谋长孙振民见他刻苦学习、钻研业务,经常鼓励与帮助他,使得张发祥很快成为全团的训练骨干。几年后,张发祥退伍返乡时,孙振民到火车站送行,他一句“谁跟我留在北大荒”,让张发祥决定放弃返乡,与他一同投身到北大荒开发建设中。

  1972年冬季采伐中,突然倒下的大树砸在孙振民身上,他永远留在了北大荒。追悼会上,张发祥向孙振民的遗像敬了一个军礼,哽咽着说道:“有生之年,我一定陪伴您,不让您在北大荒感到孤单。”一句誓言,一生承诺。从那一刻起,他对孙振民的承诺,49年来从未改变。

  1975年,张发祥因工作需要调到距场部30多公里外的饶河县关门村驻点巡线,由于交通不便,有时候往返只能靠步行。几十年来,每逢重要节日,张发祥都会往返70多公里为孙振民扫墓,有时遇到极端天气,一个来回要走上10多个小时。

  2009年,孙振民的儿子孙建军从广东回到北大荒,看到父亲整洁的坟墓时,感激不已,对着张发祥长跪不起。2010年,孙建军再次来到饶河农场,要接张发祥去广东安享晚年,再次被他拒绝:“我还要陪着老首长呢!”

  从2000年开始,来孙振民坟前扫墓的除了张发祥夫妇外,还多了他们的两个儿子。张发祥在墓前嘱咐儿子:“将来我不在了,你们要继续为老首长守墓,只要老张家有一个人在,就不能让这里‘荒’了。”

  张发祥荣获全国模范退役军人、黑龙江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326 张莉华

  张莉华,女,汉族,1973年11月生,致公党党员,北京利民恒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创办公司10余年来,她始终以“诚实守信办企业、匠心情怀做食品”的理念导航企业发展方向,带领团队在产品研发、质量管理等环节严格把关,建立从农产品生产到消费终端的全过程安全控制系统,被誉为百姓餐桌安全的“守护使者”。

  2005年底,张莉华创立北京利民恒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她以执着朴实的匠心情怀,带领公司农业科技团队,严格按照国家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探索形成“推广有标准、生产有记录、产品有标识(品牌)、信息可查询、质量可追溯、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的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模式和追责惩戒机制,从产业链源头保障农产品(原材料)品质安全。

  为破解农户卖粮难问题,张莉华对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农户履行刚性承诺,企业通过“订单收购+保护价”模式,平均每年收购杂粮类、果蔬类等原材料500多吨,平均每年多支付运营成本数百万元。

  在产品研发环节,她率领企业科研团队,通过采用安全无添加技术、优化工艺流程、个性化包装创意等,相继研发、投产具有北京特质、契合市民消费需求的皇城面食、皇城御酱、皇城小丫酱等系列美食产品,进一步扩大目标市场,迎合消费者新的需求。

  在产品质量管理环节,她提出“不让一件缺陷产品流入市场”标准,引领企业相继建立食品检验检测、食品质量安全评价、供应链标准认证、冷链物流标准化建设四大体系,从农产品生产到消费终端,全过程构建制度完善、风险可控、监管有效的食品质量安全控制系统。

  张莉华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北京榜样”等称号。

  327 陆旭东

  陆旭东,男,汉族,1970年6月生,中共党员,江苏省常州市公安局金坛分局交通警察大队四中队指导员。

  “用每天的坚守呵护每个孩子的安全”,是陆旭东许下的庄严承诺。14年来,他坚持每天上下学高峰期化身学校“安全卫士”,变执勤为护学,为孩子们开车门、背书包、撑雨伞,把孩子们安全送进校门,确保“涉学”交通事故零发生,累计护学20余万次,护学路程3万公里,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警察爸爸”。

  因为一句诺言,他走了3万公里的护学路。2006年,陆旭东结束了17年的军旅生涯,转业到基层交警岗位上。2008年,大队把城区最堵路段——华罗庚实验学校门口的执勤任务压到了他的肩上。面对组织信任,他承诺不但要打通“堵点”,更要守护孩子的安全。他每天6点20分到岗,遇到特殊天气还要提前20分钟。在学校门口不断地开车门、牵小朋友的手下车、送小朋友进校门,同样的动作他每天重复近500次,来回奔走达10公里。长期的“路面晒”使他皮肤黝黑,一天数百次的喊话导致声音嘶哑,超负荷的奔走造成半月板中度劳损,胃痉挛、关节炎等慢性疾病也常常折磨着他。组织上提出给他调整岗位,但他初心如磐,依然每天坚持在护学路上。

  2012年6月,常州成立了以陆旭东名字命名的“陆旭东护学岗”。陆旭东多次提出合理化建议,制定“一校一策”方案,有效提升了交通通行率。目前,“陆旭东护学岗”不仅成了新警入职锻炼的前哨,也成了江苏省交通安全教育基地。如今已经52岁的陆旭东毅然承诺:“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会一直干下去!”

  陆旭东荣立一等功、二等功各1次,荣获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最美基层民警等称号。

  328 陆秀缎

  陆秀缎,女,1968年5月生,中共党员,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林逢镇东养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陆秀缎信守“一定要实现全村脱贫摘帽”承诺,诚信立业,致富后不忘初心,回报桑梓,让贫困群众如期脱贫摘帽,用行动树起一面党员干部献身脱贫事业的光辉旗帜。

  以品质立信,铸就诚实守信典范。1998年,陆秀缎瞄准市场需求,率先在东养村百冠山种植芒果。她深知唯有以诚信为本,才能在市场上立足。在她眼里,容不下任何弄虚作假、以次充好,破坏诚信的行为。事实印证,她的百冠芒果个大味美品相好,赢得各地果商赞誉,成为百色乃至全国驰名品牌,远销全国各地。

  以实干立业,兑现脱贫致富诺言。“2020年,我们东养村一定要实现全村脱贫摘帽。”这是陆秀缎对东养村1600余名群众立下的庄严承诺。陆秀缎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干的。为带动田东县更多农户致富,她毫无保留地向群众传授芒果管护技术,是当地群众眼里勤劳的“糖蜜蜂”。在她的引领带动下,东养村芒果种植面积达2.3万亩,年产量2.8万吨,销售收入1.83亿元。2020年,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东养村全村实现脱贫摘帽,户均年收入超过5万元。

  目前,芒果种植已经成为东养村村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如今,各家各户都盖起“芒果楼”,购置轿车、建造别墅等都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东养村由贫困村变成小康村,陆秀缎兑现了当年立下的庄严承诺。

  以真诚待人,赢得群众信任。陆秀缎实事求是,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用自身的言行感召周围的同志。她不计个人得失,用爱心善举让群众感受党的温暖。她动员爱人到林逢街开办农资店,为种果农户供应化肥农药。一些困难的乡亲,都能在店里享受折价优惠。农资店每年都赊销农药化肥,最多的一年赊销了200余万元。

  陆秀缎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编辑:王嘉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s://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更多意见请登录 网民建言

我要留言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61120170005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5078号  陕ICP备09025004号  陕新网审字[2002]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61011302000101

Copyright 2000-2021 by www.xiancity.cn all rights reserved

签发王嘉,修改王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