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问政   建言   专题   原创   评论   理论   国内   国际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029-63907150 029-85356217

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公布 城墙内行政职能将继续弱化

来源:华商报 时间:2021-03-18 08:40 字号:

  企事业单位、高校、医院、科研院所不新增住宅;既有大型生产物资批发市场逐步外迁……

  3月8日,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网站全文公布了《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0-2035年)》,列举了西安市域内诸多保护对象,特别明确要重点保护历史城区及城址环境、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建筑。自2005年提出“皇城复兴计划”以来,规划再次给西安城墙内的城市建设指明了发力方向。

  历史城区范围多大?城墙以内区域

  在获得省政府批复,并履行完成国家部委及省级部门备案程序后,3月8日,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官网全文发布了《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0-2035年)》(下称规划)。这份规划,是一份纲领性文件,为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系统工作提供上位法定依据和指导。

  记者注意到,《规划》共169页之多,列举了西安市域内诸多保护对象,包括——

  1个历史城区,3片历史文化街区,54条历史街巷道路,6处世界文化遗产,5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64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0处历史建筑,1020棵古树名木及8处古树群,303个非遗项目等等。

  《规划》第十四条特别明确,重点保护历史城区及城址环境、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建筑。

  那么,划定的1个历史城区,范围有多大?3个历史文化街区又在哪?历史城区范围为环城路外侧红线(立交或环岛处以主线外侧红线为边界)以内区域,面积约13.50平方公里。通俗地说,就是西安城墙以内。可以这么说,历史城区=城墙以内区域。3个历史文化街区,全部在城墙以内,分别是北院门、三学街、七贤庄。

  显然,城墙以内,是保护的重中之重。这样也就不难理解,沿着城墙四周还专门设置了“历史城区环境协调区”,范围为东至建华路、经九路、乐居场;南至建东街、建西街、南郭路、中贸街、邮电北巷、大学南路;西至解家村路、南小巷、铁塔寺北街;北至丰禾路、自强西路、自强东路、纱厂路(具体至道路中心线)。面积约7.63平方公里。

  2005年已提出城墙内城区保护及合理利用规划

  城墙,是西安独有的超级大IP,城墙所在区域的保护与利用,始终都是这座城市首要的重大课题。时间拉回到2005年2月,彼时西安市人代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西安将启动‘皇城复兴计划’。”“皇城复兴计划”,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合理利用为核心理念,包含了核心区、协调区和控制区三重区域。

  核心区即环城路以内的区域,协调区为环城路中线外延200米~500米的区域,规划控制区是指原唐长安城范围。按当时媒体的报道,核心区将以恢复“唐皇城”的历史风貌为前提,提升和改善城墙内的环境质量,外迁行政中心,疏散居住人口,使核心区域的人口由42万降至38万,成为具有鲜明的历史文化特色,以旅游、商贸、居住为主的世界著名古都的核心区。到2020年,城墙圈内人口控制在30万人左右,划分为16个里坊,逐步调整城内土地利用,增加绿地、开放空间,降低建筑高度和密度。到2050年,再将其划分为20个里坊,人口控制在22万,最终成为有鲜明传统地域特色的,以旅游、商贸、居住为主的城市功能区,实现史迹保护化、社区里坊化、交通绿色化、轴线对称化、生态持续化、风貌协调化、旅游特色化的目标。之后,作为“皇城复兴计划”的一部分,西安市行政中心启动外迁。于是,2011年3月,位于西安城北凤城八路的新市政府,全面投入使用。皇城复兴计划在探索推进12年之后,2018年再放大招——《西安市进一步加强重点历史文化区域管控疏解人口降低密度的规划管理意见》出台,提出至2020年,在明清历史文化区及隋唐历史文化区内,疏散人口3万人,增加50公顷绿地、广场及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至2025年,初步形成历史文化底蕴彰显、服务配套设施完善、城市特色突出的历史文化核心区。

  政策的核心是疏解人口。为此,划定了多条十分严格的硬杠杠。比如:1.企事业单位、高校、医院、科研院所不再新增住宅建设;在进行公寓、办公楼、科研楼等建设时,需严格遵循相关建设标准。

  2.优化重点历史文化区域环境,坚持“只拆不建、多拆少建、最多拆一建一”,降低重点历史文化区域过密的建筑和人口;以资金换空间、用空间增绿色、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

  3.平衡全市公共资源布局,引导重点历史文化区域的医院、企事业单位、大型生产物资专业批发市场外迁。也就是在2018年传出碑林、莲湖、新城三个行政区有望合并为一个区,统一负责古城风貌、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复兴和管理。就这个事儿,去年8月还有人在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询问进展情况。

  历史街巷分三级建筑高度要控制

  从2005年皇城复兴计划,到2018年印发《西安市进一步加强重点历史文化区域管控疏解人口降低密度的规划管理意见》,再到如今的《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0-2035年)》,城墙以内区域始终都是重点。16年过去了,城墙内的变化肉眼可见,但距离预期还有一定距离。今天,我们再出发!未来15年,城墙以内的变与不变,尽在这份《规划》里。

  整体看,呈现“一环、三轴、三片、多地段、多点”的格局形态。一环,即城墙区域;三轴,即安远门-北大街-钟楼-南大街-永宁门、安定门-西大街-钟楼-东大街-长乐门、承天门-朱雀大街-朱雀门等历史轴线;三片,即北院门、三学街、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多地段,即湘子庙、德福巷、竹笆市、正学街等多个历史地段;多点,即文化遗产点。相应的,对城墙内的历史道路、历史街巷、通视走廊、建筑高度控制以及环境协调区都划出了“硬杠杠”。比如——

  -历史道路

  保护和延续隋唐、宋元、明清至今以来形成的东、西、南、北大街的棋盘路网格局。

  保护民国时期以解放路-和平路、尚勤路-建国路、西六路-东六路为骨架的道路网格局。

  保持历史道路尺度和断面形式,严格控制沿街建筑高度、体量、风格和色彩。道路铺装、围墙、路灯等要素应延续历史风貌和环境特色。

  -历史街巷

  根据历史风貌的保存状况分为一级历史街巷、二级历史街巷、三级历史街巷。

  一级历史街巷指位于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内,共22条。原则上不得拓宽,严格保护街巷尺度,保护街巷两侧历史风貌,对影响街巷历史风貌的建筑进行整治,保护具有历史风貌特征的围墙、路灯、地面铺装、绿化小品等要素。

  二级历史街巷指位于历史文化街区及历史地段保护范围内,共14条。原则上不宜拓宽,保持现有走向和肌理,新建建筑应延续街巷历史风貌特色。

  三级历史街巷指位于历史地段周边,共8条。允许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适当拓宽,但不得改变走向和线形,协调沿线建筑风貌,通过环境设计增加历史元素。

  -通视走廊保护

  钟楼-东门城楼、钟楼-西门城楼、钟楼-南门城楼、钟楼-北门城楼4条通视走廊,严格控制建设活动,重点控制新建建筑的高度和体量,任何新建建筑必须进行景观影响分析。加强第五立面的绿化美化,包括增加建筑屋顶绿化、控制屋顶色彩和形式、整治广告牌。

  -建筑高度控制

  历史城区内建筑高度应符合《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和《西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实行严格的分区控制,整体建筑控制高度不超过24米。

  钟楼至东门城楼通视走廊宽度为50米,通视走廊内建筑高度不得超过9米,通视走廊外侧20米以内建筑高度不得超过12米;钟楼至西门城楼通视走廊宽度为100米,通视走廊内建筑高度不得超过9米;钟楼至南门城楼通视走廊宽度为60米;钟楼至北门城楼通视走廊宽度为50米。

  城墙内侧20米以内的建筑物、构筑物应予拆除,沿墙恢复为马道或者建设为绿地;100米以内建筑高度不得超过9米,建筑形式应当采取传统风格;100米以外,应当以梯级形式过渡,过渡区的建筑形式应当为青灰色全坡顶建筑。

  城墙外侧至环城路林带绿地按照规划只允许建设高度不超过6米的园林式公共服务设施;护城河至环城路之间的地带,应当建设为绿地,已有的建筑物、构筑物应当按照专项规划拆除、改造。

  -环境协调区

  环境协调区范围应做好城市设计,建筑高度、体量、色彩、风格应与历史城区的整体保护相协调。

  企事业单位、高校、医院、科研院所不宜新增住宅。

  从《规划》中,我们梳理出接下来的几个发力方向。

  一是北院门、三学街、七贤庄三个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是绕不过去的。

  记者注意到,《规划》显示,北院门、三学街、七贤庄一带还零零总总分布着不少“不协调现代建筑”,要说明的是,《三学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已编制完成,并于去年12月份进行批前公示。

  三个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之外,记者还注意到,还有一些近年一直在啃的“硬骨头”,也以“建议”形式列入了《规划》中,比如,——

  NO.1弱化历史城区的行政职能,保留传统特色商业,完善文化、娱乐、商贸、旅游职能。

  NO.2研究人口社会结构发展变化,在保持历史城区活力的情况下,确定合理的人口容量与结构。

  NO.3企事业单位、高校、医院、科研院所不宜新增住宅。

  NO.4不应新建大型生产物资批发市场,既有大型生产物资批发市场逐步外迁。

  NO.5逐步建设系统、连续的慢行道路系统,增加公共自行车站点密度和非机动车停车设施,逐步恢复部分道路的人行空间。

  NO.6历史城区应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构建由轨道交通、常规公交、微型公交、公共自行车等组成的多种公共交通方式并存、公交站点和线路全覆盖的公共交通网络。

  要说的是,《规划》中的“建议”不止于上述几条。限于篇幅,在此不再列举。

  值得注意的细节是,“建议”的第一条是“功能优化”,挑明了要弱化行政职能,顺此可以预见,未来15年里,城墙内行政单位搬迁,这大概率免不了。

  总之,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城市的根脉,我们要努力精心保护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延续城市文脉,打好历史文化名城这张王牌。

  记者杨鹏袁红

编辑:马腾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s://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更多意见请登录 网民建言

我要留言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61120170005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5078号  陕ICP备09025004号  陕新网审字[2002]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61011302000101

Copyright 2000-2021 by www.xiancity.cn all rights reserved

签发马腾,修改王嘉